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 阿美族

    阿美族

    主要分佈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山平原,南至台東及屏東之恆春半島。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但社會組織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到每個家族。

  • 泰雅族

    泰雅族

    泰雅族是台灣分布最廣的原住民族群,主要分佈在台灣中北部山,以狩獵、山田墾為主。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以面部刺紋聞名。女生象徵善於織布,男子象徵勇敢獨當一面,也是族人與祖先對話的象徵。

  • 排灣族

    排灣族

    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到枋寮、東到台東太麻里的中央山脈兩側,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以神話為基礎之上,行封建頭目制,屬民要耕種頭目的土地,向頭目盡他的義務的特殊文化。傳統的陶壼雕塑及樑柱木雕,以百步蛇紋及人頭紋,表現在排灣的文化之中。

  • 布農族

    布農族

    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主要以南投縣境為主。行山田墾的遊耕生活,散居的形式是族人的生活方式,聚落多沿溪流或山林而設,獨特的八部合音,是世界文化的寶藏。布農族對動植物都是以人的平等態度對待,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

  • 卑南族

    卑南族

    分佈於台東縱谷南部,傳統社會組織以長女承家以及男性年齡階段組織為主,男性必須居住在會所接受軍事訓練以防衛部落。以農耕為生,神話傳說上分為兩個系統,「石生」的知本系統及「竹生」的南王系統。

  • 魯凱族

    魯凱族

    分佈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東興村等地,組織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部分,貴族享有優越性及土地所有權之經濟特權,平民則以發展個人領導能力農產為主,私有財產制非常發達。

  • 鄒族

    鄒族

    分佈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主,部分亦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族人採取共有共享的制度,經濟生活主要是以山田燒墾的方式生活,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透過部落會議來通過決定與執行。

  • 賽夏族

    賽夏族

    主要分佈於苗栗縣南庄、獅潭及新竹縣五峰鄉山區,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南、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大抵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

  • 雅美族

    雅美族

    分佈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生活環境的獨立,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物質文化表現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獨具,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

  • 邵族

    邵族

    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受漢文化影響頗深,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和杵音,是擅漁獵農耕、山林採集的族群。

  •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

    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文化。

  •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

    從南投縣境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編織以外,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和巫術。頭目對外代表部落,狩獵團體的組合,形成部落男子之間共同承擔責任的團體意識。

  •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

    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水田耕作以漁業及狩獵為主,屬於母系社會,隨著加禮宛事件,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或獨立出來。

  •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現今仁愛鄉春日溫泉附近,以中央山脈為界線,分出東、西賽德克族。擁有獨特的生命禮俗和傳統習俗,崇信Utux的生命觀,舉凡打獵、提親都聽Sisin鳥,而延伸出嚴謹的gaya生活律法系統。

  • 拉阿魯哇族

    拉阿魯哇族

    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以及那瑪夏區,採取初級農業生產方式,部落的大事透過長老會議,職位為世襲制。

  • 卡那卡那富族

    卡那卡那富族

    分佈於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社會組織以父系為主,祭儀活動則以「米貢祭」與「河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