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風情

彝族 (428萬人)

彝族是雲南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廣大地區。服飾種類眾多,挑花刺繡很精美;雞冠帽、畢摩帽(兩側綴有鷹爪)皆為彝族服裝特色之一。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裏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白族(140萬人)

要分布在洱海周圍及鄰近地區,男女皆崇尚白色,女性的繡花圍腰、繡花鞋、繡花背被、掛包和扎染都很有特色。
節慶: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哈尼族(130萬人)

分布在紅河和瀾滄江地帶、哀牢山、無量山的廣大山區。紅河州和元江、墨江、江城等縣為聚居所。喜穿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衣褲,奕車支系身穿千層衣、短褲,帶白布巾;愛尼支系穿及膝的摺疊短裙、銀頭飾。 過去哈尼人一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的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方親屬相中姑娘之後,不經媒約提親,也不讓男女雙方認識交往,便組織一幫小夥子把姑娘偷搶回來,由男方家長或親戚主持,讓他們結為伉儷。 另一種情況的搶婚,是雙方自由戀愛,他們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家長。男方已備禮品請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門求婚,但女方家長百般阻撓,不願成全女兒的婚事。兒女們為反對長輩對婚煙自由的束縛,便合謀策劃出“搶婚”的喜劇。
節慶: 哈尼族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要過“十月年”。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 豬殺雞、舂糯米粑等,祭祀天地、祖先。“二月節”是哈尼族另一個較隆重的節日,一般1年一小祭 ,12年為一大祭,於每年二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為期3天。節日期間村寨集體殺豬祭祀龍樹林、寨門神、水井神等,同時全村男女老幼歡天喜地打婦街心和房前屋後、陶洗水池、收拾房屋、淨身換 衣,由宗都頭人召集,擺長街宴。節期,要將塗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懸掛於村口,以示謝絕外人進村。不慎而闖入者或寨中客人,必須等祭祀活動完畢,才能離開寨子。除此以外,每年農曆六月的 第一個屬虎日,為哈尼族過“六月節”;農曆七月第一個屬虎日舉行祭天儀式,外人和婦女不能參加;農曆八月至九月的屬龍日和屬狗日為哈尼族的“新米節”。新米節的新米必先祭祖,後餵狗, 然後全家人才開始享用。

壯族(108萬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佈。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豔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采,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節慶: 壯族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粑。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傣族(109萬人)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及德宏州、紅河、臨滄、玉溪、思茅和楚雄等地。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節慶: 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之間的潑水節,人們先到附近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以表達真誠的祝福。在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鬥雞、跳孔雀舞、擲荷包、龍舟比賽、放孔明燈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娛樂活動。其主要地點是景洪市。

苗族(91萬人)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節日: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僳僳族(58萬人)

主要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維西、盈江、騰衝等滇西北地區。服飾因地域不同差別頗大,海貝服飾為共同的習慣。婦女穿繡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節慶: 傳統節日有闊什節(過年)、刀杆節、收穫節等。

回族(56萬人)

回族以7、13世紀東遷來的中亞、阿拉伯人為主,在與其他各族長期交往、融合中形成。信仰伊斯蘭教。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回族阿訇的經文水平達到程度時,即舉行穿衣儀式,穿上綠袍,戴上象徵清真寺圓頂的帽子,並纏以白色頭布,稱為“穿衣阿訇”。
節慶: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開齋節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裏,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子、油(?+果)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節:西北部回族節日,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肴。

拉祜族(41萬人)

主要聚居在思茅、西盟、孟連、鎮沅和金平縣。服飾以黑色為主,長達數公尺的黑頭包巾和高衩右襟上衣為服裝特色之一。
節慶: “葫蘆節”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此外,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拉祜族過火把節。當日,人們要點著火把到田間地裏舉行叫穀魂儀式。路遇拉祜族人家叫穀魂,切記不能與他們講話,否則被認為會驚動神靈,也不能隨意觸摸治鬼器具。火把節之日,禁止外人入寨。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一日,為拉祜族的“擴塔”即春節,也就是拉祜年。拉祜年又分大年和小年,正月初一至初四為過大年,初九至十一為過小年。大年初一禁止串門,謝絕外人入寨,本寨人也不能外出。 拉祜族以敬老為榮,每年大年初一搶到的新水,要先給老人洗臉。大年初二日,年輕人要到父母、親友家給老人拜年並到鐵匠、頭人家拜年,用溫水為老人和長輩洗臉洗腳。每年新米成熟時,拉祜族都要過新米節。新米節時,每一碗新米飯要讓老人先嘗。重大集會和節慶,要請老人坐上席。屋內中柱旁老人家的座位,年輕人及外人不能坐。吃飯時,第一碗要先添給老人;敬酒敬茶時,要先敬給年歲最長者。給老人遞煙、酒、茶,必須雙手捧上。在拉祜族人家做客,如果第一位接到主人家敬的酒,要把酒轉奉給在座的老人或年歲最長者。

佤族(36萬人)

主要聚居於臨滄的滄源佤族自治縣和思茅的西盟縣,臨滄崖畫即為佤族先民所繪製。婦女服裝特色為頭戴銀箍、大銀耳環,和五色珠串成的腰帶;統裙主要為紅色,以五色線織成。
節慶: 主要節日為春節、播種節和新米節

昆納西族(28萬人)

主要分布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香格里拉和維西等縣。聚居在麗江地區寧蒗彝族自治縣瀘沽湖的摩梭人,其婚戀習俗帶有明顯的母系制特點。男女雙方建立婚姻關係後,各居母家,分別屬於兩個家庭,終身如此。這種婚姻關係在當地稱為走婚,又被稱為阿廈(摩梭語,意為伴侶)婚姻。 世界各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這一族了。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處的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境內有一片美麗的瀘沽湖,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節慶: “三多”節,又稱“二月八廟會”,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三多神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廟會期間 ,人山人海,香煙嫋嫋,且時值初春,山茶盛開、櫻花綻蕾,其氣氛之熱烈,場面之壯觀,實為麗 江所有廟會之首。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 以示除穢。

瑤族(18萬人)

瑤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節慶: 傳統節日有農曆5月29日的達努節。

藏族(11萬人)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釐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節慶: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主要傳統節日為農曆4月1日~4日薩格達瓦節。

景頗族(12萬人)

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 腳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課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 成的掛包和長刀。景頗族的服飾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
節慶: “目瑙”是景頗族傳統盛大的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舉行。不分民族,不論男女都可以 參加,盡情歌舞。

布朗族(9萬人)

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布朗山鄉和打洛鎮,為跨境民族。服飾受到傣族的影響,織紋筒裙和銀耳柱都很具特色。
節慶: 每年農曆二月和七月,要舉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動,祭祀活動持續3天。屆時寨門外高懸木刻、蔑盤等,以示禁止外人進寨,本寨人和本寨的客人也不得出入寨門,違者罰祭豬一頭。布朗族還把村寨附近的參天古樹視為神樹、龍樹,每年要舉行祭祀活動。祭祀期間,不准吹口哨,不准玩樂器。祭祀後3日之內,嚴禁外人進入寨內,也不允許任何人接近龍樹。平時禁止砍伐神樹及其周圍的樹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許任何人在神林區內大小便。 在西雙版納等各大景區,眾多的民俗村因此成為最熱鬧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麗江古城的納西古樂演奏館,漢唐之音從那又黑又舊的樂器中發出,而演奏的老倌身著長袍馬褂,雙目微垂,一派處變不驚的安詳與平和。

布依族(3.8萬人)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繡,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節慶: 農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這一天要吃“牛王輕快”或糯米飯,也餵牛吃一點,並讓牛休息一天。布依族也和漢族一樣,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布依族每寨均有一處老人房,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要祭祀老人房。節日之夜要打掃老人房和寨子,並用有刺的樹枝將老人房四周的路堵起來,3天之內禁止通行。二月二祭老人房期間,禁止外人進寨。違反規格者罰其買豬、買雞重新祭祀,還要罰賠償人們的誤工費。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布次族要舉行祭祀社神、山神的活動,全寨人聚集在一起,殺豬、殺牛供祭。羅平縣多依村公所板台村的布依族在供祭之日,外人不得進寨。

普米族(3萬人)

主要居住寧蒗、永勝、麗江等地,普米族的婦女喜歡包大頭帕,穿大襟衣,著百褶長裙,寬大的彩色腰帶。背上披一張潔白的長毛羊皮。男子穿麻布短衣和寬大的褂子,披白羊皮領掛,也有穿氆氌和呢質大衣的,膝下常以布裹腿至踝。普米族服飾美觀大方,富有滇西北高原的濃鬱特點。
節慶: 普米族主要有晉昔節、轉山節和嘗新節。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農曆臘月初七晚上吃年飯,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從初八開始視為新年的第一天,歡度“晉昔”。轉山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區在七月二十五日。嘗新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當地農作物收穫情況而定,大多以村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樣,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嘗新節一般過兩次,也有過一次的,在小春入庫以後和大春收割以後的幾天中進行。節日期間,走親串戚,舉行文體娛樂活動,說唱本民族的歷史、傳統習俗,祈求五穀豐收。

阿昌族(3萬人)

阿昌族手工業發達,特別是鐵刀具生產最為著名。阿昌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喜歡唱山歌。阿昌族衣著黑色,年輕媳婦喜歡在高包頭上罩塊黑布,前面起,後面斜拖在脖後,穿對襟短衫黑筒裙。未婚男子打白包頭,已婚男子打藏青包頭,青壯年在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小夥子隨身佩帶腰刀。
節慶: 阿昌族信鬼靈,崇拜祖先,有些地方的阿昌族和傣族一樣信仰小乘佛教,過潑水節。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窩樂節"是傳統民族節日。

怒族(2.8萬人)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等地。怒族善於演奏樂器,琵琶和口弦較普及。男女青年談戀愛,不是用語言來交談,而是靠“達變”和“擬力”兩種怒族樂器來“彈”。這兩種樂器音域少,表現力強。當怒族小夥向姑娘求愛時,首先向她彈響懷中的“達變”,“叮咚”、“叮咚”地向她傾訴心中的秘密。女青年聽到求愛,會吹起“擬力”以作答。雙方可以提問、討論,相互交換意見。從思想到生產,生活等各種問題都可以“彈”,他們都能從對方的曲調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義。據說有的青年從認識到結婚都未說過一句話,完全靠音樂來溝通,從中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音樂的獨到之處。這種獨特的戀愛方式,也許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基諾族(1.8萬人)

基諾族的男子穿無領對襟白色上衣,肥褲;婦女愛穿白色刺有各種色圖案的背心,外著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挽發高髻,興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男女都有戴手鐲、大耳環的習俗。
節慶: 基諾族“祭大龍”的習俗是紀念基諾族創世始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農曆六月間舉行,歷時3天。“祭龍”這天,謝絕外地遊客進寨子。基諾族主要節日有“特懋克”節,是基諾族一年中最盛大傳統節日。時間按基諾族的“太陽曆”定在一月中旬。節日期間,親友互相拜年,唱歌跳舞,歡度節日,還要邀請別寨的貴賓來自己寨中過節。招待客人採取“流水席”方式,客人不管到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德昂族(1.7萬人)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紋身的習俗,過潑水節。過去大部分德昂族婦女不留發而剃光頭,裹黑布包頭,戴大耳墜、銀耳圈,穿藍、黑對襟緊身短上衣,腰間纏著刻有花紋的黑漆藤篾圈,老年或青年婦女均喜穿長裙,一般長至踝骨。
節慶: 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德昂族過沙甘節,也即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有采花、潑水、堆沙、祭寨門等活動。德昂族過潑水節,男女老幼先要齊集佛寺,聽佛爺念經,用清水把佛寺內的釋迦牟尼佛像和神壇洗滌乾淨,每個信徒喝口洗佛的清水,由一德高望重的老人將沾有水的鮮花輕輕向眾人揮灑,然後才可以互相潑水祝福。潑水器俱必須乾淨,水也必須是清水。農曆六月十四、十五日為奧瓦薩節,即進窪,也即關門節;九月十五日為豪瓦薩節,即出窪,也即開門節。在進窪、出窪期間,不能串姑娘談情說愛。每年臘月初八日為燒白柴,全寨信徒前往寺院聽經,佛寺點長明燈,寺外堆白柴,點火焚之。德昂族以尊敬老人為榮,每年稻米成熟過新米節時,後輩子孫要把新米飯添給老人先嘗,然後全家人才開始進食。禁止直呼老人和長輩的名字,否則被視為無禮。

蒙古族(1.3萬)

雲南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服飾中的衣袖花邊,上衣高領,仍與內蒙古相近,婦女喜歡在外衣上套上一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非常別致、美觀。
節慶: 蒙古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別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是“魯班節”“那達慕”大會和“祭祖節”。 魯班節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據傳,蒙古族的建築手藝是魯班傳授的,四月初二是魯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藝經”的日子。因此,每到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歡聚一堂,共敘尊師愛賢、發展建築業的體會。 那達慕大會,意為娛樂、慶豐收。每年西曆12月中旬舉行。 祭祖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節日。

雲南講武堂

位于昆明城區翠湖的西側,始建于1909年,原是清朝培訓新式陸軍軍官的學校,于1928年結束。雲南陸軍講武堂是我國較早的軍事院校之一,現存講武堂的主體建築,是中國傳統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土、木、石結構建築,古樸莊嚴。該址已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節慶: 每年農曆二月和七月,要舉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動,祭祀活動持續3天。屆時寨門外高懸木刻、蔑盤等,以示禁止外人進寨,本寨人和本寨的客人也不得出入寨門,違者罰祭豬一頭。布朗族還把村寨附近的參天古樹視為神樹、龍樹,每年要舉行祭祀活動。祭祀期間,不准吹口哨,不准玩樂器。祭祀後3日之內,嚴禁外人進入寨內,也不允許任何人接近龍樹。平時禁止砍伐神樹及其周圍的樹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許任何人在神林區內大小便。 在西雙版納等各大景區,眾多的民俗村因此成為最熱鬧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麗江古城的納西古樂演奏館,漢唐之音從那又黑又舊的樂器中發出,而演奏的老倌身著長袍馬褂,雙目微垂,一派處變不驚的安詳與平和。

水族(6,900人)

分佈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雲南富源縣的黃泥河、古敢一帶,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佈。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黑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衣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節慶: 水族除與周圍漢族同樣歡度傳統節日外,本民族主要節日有三月三祭龍節(又叫祭天節)、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節等。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滿族(6,500人)

清朝初期來到雲南,主要居住在昆明、大理、東川等地。 雲南滿族使用漢語、漢字,節日與漢族大體一致。

獨龍族(6,000人)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種,主要聚居在貢山獨龍放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獨龍人信仰萬物有靈。男著"麻布短衣",女著"短衣長裙"。通過交換解決裝飾品。婦女用著色的藤皮作發箍,上綴白銀泡、貝殼和鑄幣,戴手鐲和珠子;男的常戴獸角表示擅於狩獵和勇武。
節慶: 獨龍族一年中只有一個節日——卡雀哇。節日的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各個家族自己擇定,一般是在農曆的冬臘月,歡度3天或5天不等。過年的第一天,婦女把自己精心紡織的彩色麻布掛於竹竿上,並把竹竿插在住房上方事先打掃乾淨的平壩上;入夜,主人和被邀請的客人圍坐在火塘邊飲酒互贈祝辭。第二天舉行射獵大典,祭山神;晚間,挨家挨戶喝酒,共慶佳節。年節裏最隆重的儀式是剽牛祭天,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歷史上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在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會員專區國外團體國外訂房國外機票國外自由行台灣團體台灣訂房台灣自由行高鐵旅行高雄出發票券主題旅遊